正值春季植树造林大好时节,各地纷纷开展植树造林活动。近日有媒体报道,北京市门头沟区成立全国首家“绿色银行”。据介绍,“储户”在“绿色银行”“开户”和“存款”的方式有两种:一是现场植树,每棵树获得200绿币的“存款”;二是以资代劳,通过网站或微信账户捐赠植树款,每一元人民币可获得10绿币的“存款”。“绿色银行”将负责把这些“绿色捐款”用于各类植绿护绿事业,并定期公布支出情况。“绿色银行”可开设企业账户、团体账户、家庭账户和个人账户,提供种植“企业林”、“家庭树”、“成年树”、“爱情树”等服务。
近年来,人们对各项工作的创新要求与日俱增。实现工作创新,也成为最具挑战性、最难企及的工作目标。应该看到,工作创新,应不仅是工作形式新颖,还应在内容上有新意、有突破。更重要的是,工作创新要讲实效,要看长效。认定一项工作是否创新,还应看其是否符合常识,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,是否具有可行性、可持续性。无疑,“绿色银行”单以其新颖的提法而言,的确属于一项工作创新。或许,由此更能引起人们对植树造林的关注,唤起人们对植树造林的热情。
但是,需要警醒的是,不能用口号、“点子”及其形式化的包装,代替工作主体;不能让工作全然陷于口号、“点子”中,而淡化了原本常规、繁重、需要身体力行的工作本身。
人常说,植树造林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植树造林这件事,说简单也简单,说不简单也不简单。简单就在于,任何人在任何地方,只要有意愿,都可以完成这项工作;说不简单就在于,能够持之以恒、常年不懈,能够树木见林、枝叶参天。
我们的各行各业,曾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植树造林的典型。他们都是无比热爱植树造林事业,且不计报酬,不计得失,甘于付出,乐于奉献。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,退休后不进省城安享晚年,扎根大山中,义务植树造林,一干就是22年!22年的努力,杨善洲建成了近6万亩林地,价值3亿元。昔日的荒山秃岭,变成了时至今日林木覆盖率达90%的林场。更可贵的是,杨善洲将林场无偿上交给国家。
我们相信,当今,有着杨善洲一样思想境界与苦干精神的人并不在少数,有志于以10年、20年的光阴投身植树造林事业、成就一片勃勃生机的人,同样不在少数。
而今,在不少领域,不是缺乏爱心义举,而是缺少爱心义举的规范通道、出口,缺少供人们奉献、付出爱心义举的规范场所。植树造林这件事情同样如是。依笔者的理解,很多人不是不想履行植树义务,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、该到哪里去参加义务植树活动。
如前所述,“绿色银行”之类的工作创新显然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植树的通道。只是,笔者希望,“绿色银行”要求真务实,有实效、长效。“绿色银行”不应仅停留在简单的如干好事奖块糖果般植树送绿币、捐款人民币兑绿币的层面,而应该多“储蓄”可供人们参照、操作的诸如杨善洲植树造林的样本,随时供人们参考,且多建些与“绿色银行”相对应的绿化实体、植树基地,广而告之,想必这样的“绿色银行”,创新的色彩或许更浓些。